过庐山
向闻庐山名,未一见颜色。
宦游过江州,始领崔嵬壁。
九叠插天青,五老生云白。
中有飞流泉,直下三千尺。
下瞰鄱阳湖,湖波渺无极。
鸥鹭点点轻,雁鹜飞飞疾。
分帆南北间,浩渺殊倾仄。
羡羡同舟公,济济天上客。
眷言欲往游,仕途阻程隔。
瞻言发清咏,峰云漫漫白。
缅怀远公林,矫首陶令宅。
愿兹一览观,于以慰畴昔。
复得诛束茅,结屋依泉石。
去去卒未能,吟望三叹息。
宦游过江州,始领崔嵬壁。
九叠插天青,五老生云白。
中有飞流泉,直下三千尺。
下瞰鄱阳湖,湖波渺无极。
鸥鹭点点轻,雁鹜飞飞疾。
分帆南北间,浩渺殊倾仄。
羡羡同舟公,济济天上客。
眷言欲往游,仕途阻程隔。
瞻言发清咏,峰云漫漫白。
缅怀远公林,矫首陶令宅。
愿兹一览观,于以慰畴昔。
复得诛束茅,结屋依泉石。
去去卒未能,吟望三叹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过庐山》写的是作者第一次亲眼见到庐山时的震撼和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初见庐山(前8句): 作者早就听说过庐山的大名,但一直没机会亲眼见到。这次因为公务路过江州(今九江),终于看到了庐山高耸入云的雄伟景象。"九叠插天青"形容山峰层层叠叠直插蓝天,"五老生云白"写五老峰上云雾缭绕。最让人惊叹的是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就像李白诗中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壮观。
2. 俯瞰鄱阳湖(中间8句): 从高处看下去,鄱阳湖水面辽阔无边,能看到白鸥野鸭在水面轻盈飞过,南北往来的船只像要把湖面分成两半。作者看着同船的官员们,羡慕他们能像神仙一样自在。虽然心里很想好好游览庐山,但公务在身不能久留。
3. 遗憾与向往(最后10句): 作者望着白云缭绕的山峰,想起历史上两位与庐山有关的名人——东晋高僧慧远(远公)和陶渊明(陶令)。他多希望能像古人那样,在庐山找块好地方盖间茅屋,住在清泉山石旁边。可惜现实不允许,只能对着美景叹息三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插天青""生云白"这样生动的颜色对比,让读者仿佛看到蓝天白云下的青山 - 通过"飞流""湖波""鸥鹭"等动态描写,让画面活了起来 - 最后流露的遗憾特别真实,每个被工作绊住脚步的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 - 把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巧妙结合,既有视觉冲击又有文化厚度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上班族路过名山时既惊叹又无奈"的游记诗,既有"哇太美了"的震撼,也有"好想辞职隐居"的冲动,最后变成一声"唉,还是得回去上班"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