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前两句"尚想夷与齐,求仁无怨啧"说的是:我依然怀念伯夷和叔齐这两位古代贤人,他们追求仁德之道,即使饿死也不抱怨。这里用"求仁"二字点明他们的精神追求,用"无怨啧"突出他们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后两句"谁传采薇音,荒哉太史笔"则转向质疑:究竟是谁记载了他们采薇而食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实在太荒谬了!诗人认为史书记载可能歪曲了真相,"采薇"这个细节或许并不真实,暗示历史记载常常失真。
全诗的精髓在于:一方面歌颂古代贤人坚守道德的精神,另一方面质疑官方史书的可信度。诗人通过短短四句,既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又展现了对历史真相的思考,这种古今对话的写法让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现实批判性。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做人要像伯夷叔齐那样坚持原则,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记载。
戴仔
宋温州永嘉人,字守镛。戴蒙子。尝以孝廉荐,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于义理之学。自《诗》《书》《礼》《易》,下逮史传,多有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