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姓周的官员的赞美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他政绩和品德的敬佩。
前两句写这位官员刚调任到新地方("海外"指偏远地区),就立刻用诗记录下当地风土人情("锦囊"指装诗稿的袋子)。三四句用具体数字夸他的政绩:运来三千国库银两赈灾,让十万百姓免于饥饿,像在说"他一来就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五六句用对比手法:这位官员把百姓疾苦当作自己的事("由己切"),而作者遗憾认识他太晚("得公迟"),就像在说"这么好的官怎么不早点来"。最后两句用历史典故:把他比作古代在南康建立义仓(公益粮仓)的好官,预言将来他调走后,澎湖百姓一定会怀念他。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通过具体事例(运粮赈灾)、生活化比喻(把诗稿装锦囊)、历史参照(南康典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这位官员的实干精神和爱民之心,也体现了作者对好官的期待。这种用日常语言说民生大事的写法,让古诗有了接地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