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 立夏前一日风雨中作

绿芜故国。春光掩、鹃红著树无色。近寻正苦,遥听又异,荡魂如墨。

闲愁拼掷。怪都似、年时未识。到而今、林声怨彻。泪点费重觅。

多少飘灯事,美酒人家,斗鸡坊陌。艳尘住否,想东君、也嫌残客。

倦羽飘摇,怎禁向、江潮信息。但斜阳、一晌放了又趁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立夏前一天风雨交加时的愁绪,像一部用文字拍成的伤感电影。

开篇镜头对准被风雨打蔫的绿草地("绿芜故国"),原本鲜艳的杜鹃花被雨水泡得褪色("鹃红著树无色")。这时听觉突然加入:近处的雨声听着心烦,远处的风雨声又显得陌生,混合起来像泼墨般浓重的压抑感("荡魂如墨")。

接着镜头转向内心戏。诗人想把烦恼甩开("闲愁拼掷"),却发现这些愁绪和往年都不一样——是更深刻的新愁。此时风雨穿过树林的声音,像在替他哭诉("林声怨彻"),连眼泪都被风雨冲得找不到了,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下半段开始回忆杀。想起从前在灯笼飘摇的宴会上喝酒("飘灯事,美酒人家"),在斗鸡场看热闹的快乐时光("斗鸡坊陌")。但现在不禁怀疑:这些繁华景象还在吗?连春天之神("东君")可能都嫌弃我这个落魄的过客了。

最后镜头拉远,诗人把自己比作疲惫的鸟("倦羽飘摇"),在江潮中起落。最精彩的是结尾画面:夕阳短暂露脸("一晌放了"),立刻又被晚潮吞没,这个意象把人生无常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就像用风雨作背景音乐,把花草、鸟雀、夕阳都变成表达愁绪的乐器,每个意象都在替诗人"唱"出他的孤独与沧桑。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