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

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如城。
跨池左右,足以建亭。斯亭何名,化洽而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县令范传真修建"化洽亭"的山水画卷,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前两句用"浅山如屏""卑岭如城"的比喻,勾勒出亭子周围的地形——前面有矮山像屏风一样矗立,后面有小山岭像城墙一样环绕。这种布局既自然又巧妙,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建亭准备的好地方。

第三句"跨池左右,足以建亭"直接点出选址的合理性:水池两边正好适合建造亭子。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平实地交代建亭的条件,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

最后两句点题最为精妙。诗人没有直接夸赞亭子多美,而是通过问答形式揭示深意:"这亭子为什么叫化洽亭?因为它是教化与和谐自然相融的成果。"这里的"化洽"二字既指官员教化百姓的政绩,也暗含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意境。

全诗就像用文字搭建的小亭子,没有复杂修辞,但每个字都恰到好处。通过描述建亭的环境,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为官之道——像顺应自然建亭一样,治理地方也要顺应民情,达到官民和谐的境界。这种将政治理想融入自然描写的写法,让说理变得生动可感,正是古典诗词"托物言志"的魅力所在。

沈颜

沈颜,[公元?年至九二四年左右]字可铸,吴郡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后唐庄宗同光中。少有辞藻,琴棋皆臻妙境。性闲淡,不乐世利。为文速而博,场中号为“下水船”。天复初,(公元九o一年)举进士第,为校书郎。唐末乱杂奔湖南。吴国建,为淮南巡官、礼仪使、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顺义(吴杨溥年号)中卒。颜尝疾当时文章浮靡,仿古著书百篇,取元次山聱叟之说,名曰聱书十卷,(新唐书志作声书此从文献通考)全唐诗录有陵阳集五卷,并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