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草堂
草堂旧在姚江浒,门对清流列环堵。
明窗净几似仙家,中有佳人服勤苦。
养高懒去干州县,十载将心攻笔砚。
兴来不赋散人歌,闲时只读功臣传。
珠玑文绣撑心胸,袖携长策朝重瞳。
丹墀独对五千字,群英谁敢争前锋。
长安陌上恩荣日,从此金门遂通籍。
青春衣绣入乌台,寒郤当年读书席。
客边日夜长相思,别来庭树生孙枝。
清泉白石画中景,凉风疏雨灯前诗。
有时高望添惆怅,梦魂飞到姚江上。
千树桃花几度红,半庭芳草元无恙。
去年怀归奏明主,晓叩天阍听天语。
鉴湖赐与贺知章,一棹南还特相许。
啸歌重上江边堂,藤花落地莓苔香。
纱帽笼头作堂主,坐令蓬荜增辉光。
寻踪访旧多零落,只有青山宛如昨。
虽云田野久荒芜,且喜松篁未萧索。
未归长忆故园春,到得家来兴已分。
不为草堂无乐趣,此心一饭敢忘君。
明窗净几似仙家,中有佳人服勤苦。
养高懒去干州县,十载将心攻笔砚。
兴来不赋散人歌,闲时只读功臣传。
珠玑文绣撑心胸,袖携长策朝重瞳。
丹墀独对五千字,群英谁敢争前锋。
长安陌上恩荣日,从此金门遂通籍。
青春衣绣入乌台,寒郤当年读书席。
客边日夜长相思,别来庭树生孙枝。
清泉白石画中景,凉风疏雨灯前诗。
有时高望添惆怅,梦魂飞到姚江上。
千树桃花几度红,半庭芳草元无恙。
去年怀归奏明主,晓叩天阍听天语。
鉴湖赐与贺知章,一棹南还特相许。
啸歌重上江边堂,藤花落地莓苔香。
纱帽笼头作堂主,坐令蓬荜增辉光。
寻踪访旧多零落,只有青山宛如昨。
虽云田野久荒芜,且喜松篁未萧索。
未归长忆故园春,到得家来兴已分。
不为草堂无乐趣,此心一饭敢忘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对故乡草堂的深情回忆和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复杂情感。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草堂(开头到"半庭芳草元无恙") 诗人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回忆姚江边的草堂:门前有清澈的流水,明净的窗户和书桌,宛如仙境。这里住着一位勤奋读书的"佳人"(指诗人自己)。他不愿为官,专心读书写作十年,最爱读功臣传记。这段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简朴读书生活的怀念。
2. 仕途经历("去年怀归奏明主"之前) 诗人后来带着治国良策入朝为官,在殿试中表现出色,最终获得官职。虽然功成名就,但他始终思念故乡,梦里常回到姚江边的草堂,想起那里盛开的桃花和芳草。这段表现了功名与乡愁的矛盾。
3. 归隐生活(最后部分) 皇帝终于准许他像唐代贺知章一样告老还乡。回到草堂后,他重新过上了吟诗作赋的生活,虽然发现一些旧友已不在,但青山依旧,竹林犹存。最后几句点明:不是草堂生活无趣,而是一饭之恩不敢忘君,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诚。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做官"与"归隐"的矛盾心理 - 对草堂环境的描写生动自然,让人身临其境 - 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特别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牵挂 - 结尾升华主题,表明归隐并非不满朝政,而是不忘初心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在"忠君"与"归隐"之间的真实心态,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不忘对朝廷的感恩和责任。
郑文康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