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获释平反,于上海公园观牡丹花展作牡丹歌

不见牡丹花,苍黄四十载。
忽闻牡丹开,艳艳风光在。
出门一笑九衢阔,驰车直赴牡丹约。
借问牡丹何所似,花不能言以意度。
几人一生花底死,几人一生花底活。
尽能极妍千丛好,雨横风狂万种虐。
谁拨云雾见青霄,云空空兮雾漠漠。
雾漠漠,云空空,乳燕窥园西复东。
无情天地有情物,都在如来一笑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79年,作者刚获得平反后在上海看牡丹花展时有感而发。全诗通过牡丹花的意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历经沧桑后重获新生的复杂情感。

前四句用"不见"和"忽闻"的对比,直接点出作者与牡丹花久别重逢的惊喜——整整四十年没见过牡丹,突然听说花开,立刻赶去赴约。这里牡丹不仅是花,更象征着美好自由的生活。

中间部分通过设问展开思考:"几人一生花底死,几人一生花底活",用花开比喻人生际遇的不同。有人一生困苦(花底死),有人一生顺遂(花底活),而再美的花也逃不过风雨摧残,暗示人生无常。

最后转入哲理性思考。"谁拨云雾见青霄"的追问,表达了对命运转折的困惑。但看到乳燕自由飞翔,又感悟到天地虽无情,万物却有情,最终在"如来一笑"的佛家智慧中获得释然——所有的苦难与欢乐,在更高维度看来都不过是一瞬间。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个人遭遇(四十年沧桑)与自然景物(牡丹)完美结合,既有重获自由的欣喜,又带着历经磨难后的通透。语言看似平实,但"驰车直赴"的急切、"雨横风狂"的隐喻、"乳燕窥园"的灵动,都让诗歌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最后用佛家智慧化解苦难,显得既豁达又深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