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题小素大嫂“停琴伫月图”
素练明寒,香鬟雾湿,半庭辉接烟浮。
忆云和音杳,凄绝仙俦。
目断银河一抹,广寒远、旧□空留。
更谁奏、高山流水,遗响千秋。
徒愁。
知音寂寂,自立尽桐阴,对影凝眸。
念钧天梦隔,韶乐谁修。
我亦蕊珠旧侣,伤共谪、恨并云流。
云流处、人间天上,两地悠悠。
忆云和音杳,凄绝仙俦。
目断银河一抹,广寒远、旧□空留。
更谁奏、高山流水,遗响千秋。
徒愁。
知音寂寂,自立尽桐阴,对影凝眸。
念钧天梦隔,韶乐谁修。
我亦蕊珠旧侣,伤共谪、恨并云流。
云流处、人间天上,两地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月夜怀人图景,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月夜琴歇的孤寂画面
开篇用"素练明寒"形容月光像白绢一样清冷,女子发髻被夜雾打湿,月光与薄烟交融在庭院中。这里通过"停琴"的细节暗示音乐已止,只剩寂静,引出对逝去知音的思念。
第二层:天上人间的隔空对话
"银河""广寒"等意象将视线引向夜空,表达对已故知音(可能指逝去的亲人或挚友)的追寻。高山流水的典故强调知音难再得,而"遗响千秋"又让琴声超越了生死界限。
第三层:双向的永恒思念
结尾最动人处在于双向抒情:地上人"对影凝眸"仰望明月,想象天上人也在回望人间。"蕊珠旧侣"的比喻将双方都比作被贬谪的仙人,使离别升华为仙凡永隔的宇宙级怅惘。
全词妙在将具体场景(女子月下停琴)拓展为永恒时空中的守望,月光成为连接两界的纽带。语言上善用通感,如"香鬟雾湿"同时调动嗅觉、触觉、视觉,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湿润清冷的夜晚。最后"两地悠悠"的重复,像一声悠长的叹息在天地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