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俞烈妇

一时薄命总云烟,谁向霜秋唱可怜。
古战场成埋玉地,众香国睹散花天。
六千短后随潮遁,二八修蛾捍刃残。
如此贞魂堪恸否,芳名独藉大家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俞烈的女子坚守贞节、宁死不屈的悲壮故事。诗人用充满力量的笔触,既表达了对烈妇的敬佩,也暗含了对时代悲剧的思考。

开篇"一时薄命总云烟"用飘散的云烟比喻生命的脆弱,暗示俞烈遭遇不幸。第二句"谁向霜秋唱可怜"以寒冷的秋天为背景,质问谁会为她的遭遇哀叹,突出了孤独感。

中间四句用强烈的画面感描绘她的壮烈牺牲:"古战场"和"埋玉地"的对比,把女性比作美玉却葬身残酷战场;"众香国"与"散花天"形成反差,美好事物在暴力面前凋零;"六千短后随潮遁"用潮水比喻随波逐流的人,反衬她的坚守;"二八修蛾捍刃残"具体描写这位十六岁的少女以柔弱之躯抵抗暴力。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这样的贞烈灵魂难道不值得痛惜吗?但诗人也指出,她的美名将通过"大家"(指班昭,汉代著名女学者)的记载得以流传,这既是对烈妇的褒扬,也暗含对女性只能通过贞烈留名的时代局限的思考。

全诗通过强烈的意象对比和情感张力,让读者感受到这位女子在绝境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同时引发对女性命运的深思。诗人没有简单歌颂,而是在敬佩中带着深沉的叹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