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一九五○年一月,真儿将随二野军政大学入川,赋此送行(一九四七年)
喜得人民解放,提高学习精神。
万里长征寻伟绩,三峡奔流洗战尘。
欢呼大进军。
拥护和平建设,肃清残匪游氛。
国事担当同大众,壮志飞扬趁好春。
天涯情更亲。
万里长征寻伟绩,三峡奔流洗战尘。
欢呼大进军。
拥护和平建设,肃清残匪游氛。
国事担当同大众,壮志飞扬趁好春。
天涯情更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父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写的送别诗,充满了革命年代的豪情与温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时代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词中"喜得人民解放""拥护和平建设"直接反映了那个欢庆胜利、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儿子要随军入川(参加解放大西南),父亲用"万里长征""三峡奔流"这样壮阔的意象,把个人旅程与革命事业联系起来。
第二层是家国情怀。全词最动人的是两种情感的融合:既有"肃清残匪"的革命斗志,又有"天涯情更亲"的父子深情。父亲嘱咐儿子要"国事担当同大众",又鼓励他"壮志飞扬趁好春",既讲责任也谈理想,把家庭期望与国家需要完美结合。
第三层是语言特色。作者用词简单有力,像"欢呼大进军"的直白呐喊,"三峡奔流洗战尘"的生动比喻,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蓬勃朝气。最后一句从宏大叙事突然转向"情更亲"的细腻表达,这种转折特别打动人。
整首词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既记录着那个火红年代特有的革命激情,又永恒定格了父亲送子远行时骄傲又不舍的复杂心情。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