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歌送吴引之还巢湖
江北久无画松手,作者昔数留晋江。
盛名早时动海外,晚年流落偏佯狂。
日抱长松换米吃,枯根败鬣愁荒唐。
余技兼能写风雨,到今尺素垂琳琅。
昨见宋家两株树,张在芦帘最深处。
一树拔地生狻猊,一树盘攫蛟龙垂。
波涛飒沓凉风飔,使我坐久看移时。
晋江画松得松骨,此笔韵远将过之。
庐阳城中一尺雪,昨夜吴生几冻杀。
扁舟补被意熊雄,归帆笑指巢湖东。
便好相从理钓篷,四顶山前枫叶红。
盛名早时动海外,晚年流落偏佯狂。
日抱长松换米吃,枯根败鬣愁荒唐。
余技兼能写风雨,到今尺素垂琳琅。
昨见宋家两株树,张在芦帘最深处。
一树拔地生狻猊,一树盘攫蛟龙垂。
波涛飒沓凉风飔,使我坐久看移时。
晋江画松得松骨,此笔韵远将过之。
庐阳城中一尺雪,昨夜吴生几冻杀。
扁舟补被意熊雄,归帆笑指巢湖东。
便好相从理钓篷,四顶山前枫叶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画家吴引之画松树的故事,充满了对艺术、人生和友情的感慨。
开头说江北很久没有会画松树的高手了,以前有个叫留晋江的人很厉害,名声传到海外,但晚年穷困潦倒,只能靠画松树换饭吃。这里用"枯根败鬣"形容他画的松树虽然苍劲但带着落魄感,暗示艺术家晚景凄凉。
中间突然转折:昨天在朋友家看到两幅松树画,一幅像蹲着的狮子般雄壮,一幅像盘绕的蛟龙般灵动,画得栩栩如生,让人看得入迷。这里用"波涛飒沓凉风飔"形容画中松树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风声,说明画技高超。
接着夸吴引之的画比留晋江更有神韵。突然转到现实场景:庐阳城下着大雪,吴引之差点冻死,但他收拾行囊准备回巢湖时依然意气风发。最后四句最动人:诗人想跟着朋友一起去巢湖钓鱼,想象着四顶山前枫叶红透的景色,充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把画松、人生际遇和友情自然融合:通过对比两位画家的命运,既赞美艺术永恒的魅力,又感叹现实生活的艰辛,最后落在"不如归去"的洒脱上。特别是"扁舟补被意熊雄"这句,用补着补丁的破船对比主人公的豪迈气概,特别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