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朴庵隐居图

王君隐居临漆浦,物雅风淳真乐土。
杖履时来看故人,沧浪日听歌渔父。
尽力耕桑事衣食,饱阅诗书验今古。
老夫平日荷知己,放棹频过竹梅所(王氏轩名)。
琴樽动辄数日留,忘却人间有官府。
忆昨别君沧浪边,东西魂梦劳相牵。
时驰岁去已堪惜,物在人亡犹可怜。
贤郎孝友出天性,对此遗泽号苍天。
点随泪落树梢雨,声助呜咽山中泉。
我今看画题一篇,含愁阁笔增悽然。
无繇得与同游赏,鹤归华表知何年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王朴庵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对这位故友的深切怀念。

第一部分(前八句):诗人用轻松自然的笔调,勾勒出王朴庵隐居生活的美好图景。他住在漆浦边,那里民风淳朴,是个真正的世外桃源。王朴庵时常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去拜访老朋友,在沧浪水边听渔夫唱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闲暇时饱读诗书,研究古今。诗人说自己和王朴庵是知己,经常划船去他的竹梅轩做客,一住就是好几天,快活得连官府的存在都忘记了。

第二部分(后十句):笔锋一转,诗人开始抒发对逝去故友的哀思。他回忆起上次在沧浪边与王朴庵分别的情景,如今两人阴阳两隔,只能在梦中相见。时光飞逝令人惋惜,物是人非更让人心痛。王朴庵的儿子天性孝顺,面对父亲的遗物痛哭流涕。诗人看着这幅隐居图题诗时,泪水像雨点般落下,呜咽声与山中的泉水声交织在一起。最后诗人感叹:不知何时才能再与老友同游,也许要等到仙鹤归来、华表重现的那一天了(暗示人死不能复生)。

诗歌魅力: 1. 对比手法:前半段写隐居之乐,后半段写丧友之痛,乐景哀情形成强烈反差。 2. 生活气息:通过"杖履""耕桑""琴樽"等细节,让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3. 真挚情感:没有华丽辞藻,但"泪落树梢雨""呜咽山中泉"等比喻,把悲痛写得极具画面感。 4. 人生感悟:在怀念中寄托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先用淡墨勾勒田园雅趣,再用浓墨渲染生死离愁,最终留下"珍惜当下"的余韵。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