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闻上人游庐山

三峡桥头水落深,袈裟春日此登临。
浮云不系空中迹,流水偏清世外心。
龙化喜蟠行处钵,猿吟惯续坐时琴。
香炉北接长江近,折苇行须度少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闻上人)春日游览庐山的情景,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

首联"三峡桥头水落深,袈裟春日此登临"开篇就点明地点和人物。在庐山三峡桥边,溪水深深流淌,一位穿着袈裟的僧人在春日来此登山。这里用"袈裟"点出人物身份,用"水落深"暗示山间幽静。

颔联"浮云不系空中迹,流水偏清世外心"最有意境。天上的浮云自由飘荡不留痕迹,山间的流水清澈见底,正好洗涤尘世烦扰的心灵。这两句用云和水的自然特性,暗喻僧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颈联"龙化喜蟠行处钵,猿吟惯续坐时琴"写得更生动。僧人行走时,手中的钵盂仿佛化作游龙;静坐时,山间猿猴的啼叫就像在为他抚琴伴奏。这里把僧人的日常用具和山间动物都写得充满灵性。

尾联"香炉北接长江近,折苇行须度少林"写远眺之景。从香炉峰向北望,长江仿佛近在眼前;要渡过溪流,只需折根芦苇就能像达摩祖师那样踏苇渡水。这里用典自然,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

全诗最妙处在于把庐山景色与僧人修行完美融合。云、水、龙、猿这些自然景物都成了修行的伴侣,既展现了庐山之美,又表现了僧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看见那位袈裟飘飘的僧人在云雾缭绕的庐山间悠然行走的身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