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飞蛾扑火的自然现象,隐喻人性中常见的盲目追求与自我毁灭的悲剧。
前两句写飞蛾的生存状态:它从黑暗中飞出("出暗")来到光亮处,自以为找到了光明("亦已显"),却不知自己薄弱的翅膀("傅翼乃不任")根本承受不住这种追逐。这里暗示某些人像飞蛾一样,错误地把危险的光源当作出路。
中间两句展现飞蛾的悲剧过程:它被火焰吸引("趋炎")却不懂适可而止("弗知止"),转眼间("倏忽")就飞进了燃烧的树林("燧林")。这就像现实中有些人被利益诱惑,不顾危险地盲目追逐,最终引火烧身。
最后两句用典故加深寓意:诗人提醒我们,古籍中记载着一种专门吃火的怪鸟("噉火禽"),但现实中飞蛾哪有这种本事?这是在讽刺某些人总幻想自己是例外,能驾驭危险,结果都像飞蛾一样葬身火海。
全诗通过飞蛾的意象,生动揭示了人性中常见的三种弱点:错把危险当机遇、贪婪不知节制、心存侥幸幻想特殊。二十个字里既有自然观察,又含人生哲理,用简单的生物习性写出了深刻的警世寓言。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