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河吴明府檄书感赋 其二

袁江百尺明人影,有兵可用水可饮。
欲往从之百忧煎,高堂素发已垂领。
男儿堕地终儒冠,虫吟草间虱处裈。
北门管籥荷君重,幕府殷繁须士用。
操戈逐贼良未能,借箸前筹睎一中。
长歌寄谢诸少年,幸床下伏毋匈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中年文人的内心挣扎,既有报国之志,又受现实所困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袁江清澈能照出人影,既可练兵又能提供水源,暗喻理想中的用武之地。但诗人却因家中老母白发苍苍("高堂素发")而无法前往,道出忠孝难两全的困境。

中间六句自嘲文人处境:读书人("儒冠")一生就像草间鸣叫的虫蚁、裤缝里的虱子般卑微。虽然肩负守城重任("北门管籥"),在官府忙碌工作,但实际既不能持武器杀敌("操戈逐贼"),提的建议("借箸前筹")也难被采纳。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年轻人:以长辈口吻劝诫年轻人别急躁冒进("毋匈匈"),看似消极,实则是过来人对现实无奈的清醒认知。全诗在豪迈的水景与困顿的现实中切换,展现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典型矛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