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
水轩沙岸,午风轻、飘动一天晴雪。日色晶荧光眩眼,细逐游丝明灭。帘幕中间,楼台侧畔,浑是瑶瑛积。缀松黏竹,恍然如对三绝。
遥认仿佛飞花,花非还似,恼乱多情客。点染春衫无定度,又转沈香亭北。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难分别。坡仙不见,后人有口何说。
遥认仿佛飞花,花非还似,恼乱多情客。点染春衫无定度,又转沈香亭北。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难分别。坡仙不见,后人有口何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美丽的景象,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可以这样分析:
首先,诗人站在水边的小楼里,午后的轻风吹拂,带来了一片如雪的柳絮,它们在晴朗的天空中飘舞,就像天空下了一场轻盈的雪。阳光下的柳絮闪闪发光,细小的柳絮在空中明明灭灭,就像一条条细丝在飘动。
诗人从窗户里望出去,看到楼台和帘幕之间,柳絮就像积满了晶莹的宝石,点缀在松树和竹子上,给人一种恍若置身仙境的感觉。
接着,诗人遥望远处,仿佛看到了飞舞的花朵,但这些花又似乎不是花,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让多情的游客感到烦恼和困惑。
这些柳絮和花朵在春风中轻轻飘动,时而密集,时而稀疏,时而斜斜地飘落,时而整齐地飞舞,就像雪花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最后,诗人感慨地说,苏轼(坡仙)已经不在了,后人虽然能够描述这样的美景,但又能说些什么呢?这里的“后人”指的是自己,表达了一种对美景的赞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里柳絮飞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