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复戚戚
戚戚复戚戚,如此春意阑。红梨褪深晕,青梅结微酸。
向之一悽惨,饥肠废朝餐。姮娥五圆缺,美人隔云端。
衷情叵自禁,陡觉衣带宽。芳菲日彫谢,动作不遑安。
咄哉黄栗留,接翮语何繁。小鸟得于飞,而我别所欢。
夜来风雨恶,中唐水漫漫。故乡贫亦好,楚客日南冠。
男儿志四方,愧此柳下官。安得买山钱,静处把钓竿。
高怀未易偿,归有道路曼。匡坐作遐想,心体胡自胖。
行行大刀头,无生话团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暮春时节的愁绪,通过日常景物和身体感受,传递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无奈。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春景触发愁绪(前6句)
诗人用"梨花开败""青梅发酸"的暮春景象,暗示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空腹不食的细节,生动表现出他因思念而茶饭不思的状态。
2. 思念煎熬("姮娥"至"衣带宽")
以月亮圆缺五次(约五个月)的时间跨度,说明思念之久。用"衣带变宽"的消瘦形象,比任何语言都更能体现相思之苦。
3. 环境反衬孤独("芳菲"至"中唐水漫漫")
热闹的鸟鸣、风雨积水等动态场景,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安。特别是看到小鸟双飞,更凸显自己与爱人分离的凄凉。
4. 矛盾心理(最后8句)
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既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又渴望回乡隐居;想"钓鱼度日"却无钱买山,最终只能空想。结尾"大刀头"(刀头有环,谐音"还")的典故,暗含想回不能回的无奈。
全诗魅力在于:
- 用"梨梅凋谢""衣带渐宽"等可感意象,让抽象愁绪变得具体
- 通过小鸟双飞、风雨肆虐等对比手法强化孤独感
- 真实展现现代人共通的困境:事业与家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诗中那种"明知该奋斗却想逃避,想回家又不能"的纠结心理,尤其容易引发当代打工人的共鸣。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