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中的悲壮场景和家国情怀,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首联用"狼烟烽火一路传递"的画面,展现战事紧急、局势动荡。孤城在茫茫战火中坚守,最终为国捐躯,凸显了将士的孤勇与牺牲精神。
颔联写家人徒劳地远眺等待,而精锐部队(貔貅代指)却不知如何守住险要边疆。通过"骨肉"与"貔貅"的对比,既表现亲人牵挂,又暗示军事上的无奈。
颈联用"飞缨"(帽带飘扬)形容将士被困南方的惨状,"宝剑"典故暗指无人能借来御敌神器,表达了对强援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
尾联情感爆发:诗人泪洒汨罗江(屈原殉国处),却招不回英魂。最后以"恼人风雨"和"旧池塘"作结,用风雨飘摇的池塘象征动荡时局,留下无尽惆怅。
全诗通过烽火、孤城、骨肉、宝剑等意象,将战争残酷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画面都直击人心,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以及失去家园亲人的彻骨之痛。
李大同
宋婺州东阳人,字从仲。李大有弟。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曾学于朱熹。历官右正言,首陈谨独之戒。累拜殿中侍御史,平心持衡,斥去党论。进工部尚书,以宝谟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卒于家。有《群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