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⑴。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画面,道出了人生起伏的深刻哲理。

前四句像一组对比鲜明的快照:山顶的大树被砍倒,沦为灶台边的柴火;井底的污泥被打捞上来,晒干后化作飞扬的尘土。诗人用这两种自然现象告诉我们: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或卑微,今天的辉煌可能变成明天的平凡,就像大树变柴、淤泥化尘那样自然。

后四句转向人生感悟。诗人说真正懂得生活趣味的人,不需要千里奔波追求功名利禄("千里印"指当官)。他选择带着剑(象征气节)登上高台,静静眺望春天远去的背影。这种超然态度,与开头"大树变柴"的意象形成呼应——与其追逐易逝的荣华,不如保持精神的高度。

全诗妙在用做饭、扫地这些日常景象,讲透人世无常的道理。最后那个倚剑望春的身影尤其动人,既带着侠客般的孤傲,又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教人明白:真正的智慧,是在起落无常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从容。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