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

读书灯,明暳暳,溪堂故人亲送似。
历落平生未见书,与汝间关几半世。
几年来,味无味,并与青编共捐弃。
半身沦落浙江濆,壁角破圈尘没鼻。
新春忽尔思起废,顷刻工夫依前具。
提入山翁结草庐,永夜虚窗照天地。
圣教衰,异端炽,千古冥行士何事。
人人有此大光明,埋没荒唐渺漫处。
象山翁,天启秘,嫡嗣慈湖更超诣。
陋儒俗学破沉痾,暗室迷途逢宝炬。
读书灯,明一切,不是山翁爱文字。
逢人若问伏羲前,灯下齁齁方瞌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读书灯》用一盏读书灯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知识、人生和觉醒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灯与人生的羁绊 开头用"明暳暳"(明亮闪烁)形容读书灯,这是老友从溪边书斋送来的礼物。诗人说自己半生漂泊,这盏灯陪伴他走过大半人生,就像个不离不弃的老友。后来他遭遇困境("半身沦落浙江濆"),灯也被丢在墙角积满灰尘,暗示他和学问一度疏远。

2. 重新点亮的光芒 新春时节诗人突然想重拾学问("思起废"),就像给生锈的机器上油,很快让读书灯恢复如初。他把灯带进山间草屋,灯光照亮黑夜的场景,象征着知识能驱散蒙昧,照亮人生。

3. 对时代的反思 诗中批评当时正统学问衰落("圣教衰"),各种怪力乱神之说盛行("异端炽")。很多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千古冥行士何事"),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智慧之光("大光明"),只是被世俗偏见埋没了。

4. 致敬思想导师 提到"象山翁"(陆九渊)和"慈湖"(杨简)这两位心学大家,说他们的思想像火炬,能治好读书人的顽固毛病("破沉痾"),帮迷路的人找到方向。这里强调真正的学问要启发心灵,不是死记硬背。

5. 灯的真谛 最后点明:读书灯的意义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唤醒智慧。如果有人问最根本的道理("伏羲前"指宇宙真理),诗人却在灯下打瞌睡——这个幽默结尾暗示真理需要自己感悟,不是简单说教能传达的。

核心启示: 全诗把读书灯比作传承智慧的火种,告诉我们: - 知识能陪伴人度过艰难岁月 - 真正的学问是点亮心灵,不是装点门面 - 每个时代都需要重新点燃思想之光 - 最高深的道理往往在最朴实的日常生活中

诗人用日常物品写深刻哲理,既有"灯下打瞌睡"的幽默,又有"永夜照天地"的壮阔,让人看到中国文人那种"接地气的智慧"。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