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十六首 其十四

唐昔先天后,天步复清平。
君王图治定,槐棘来群英。
渭水亦投竿,莘原犹弃耕。
丈夫敦志尚,不为轩冕轻。
矫矫同州守,素风独峥嵘。
慷慨论十事,激切观王明。
献纳无迕言,始来歆大烹。
富贵岂不念,直道思有行。
驭者信所学,不为嬖奚更。
况当秉国钧,见利难自倾。
行己或可枉,乘轩何所荣。
风虎既相从,云雷底光亨。
开元及贞观,当日乃悬衡。
至今夸毗人,闻风心骨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回顾唐朝盛世,表达了对正直官员的赞美和对清廉政治的向往。

诗中首先描绘了唐朝政治清明的景象:皇帝励精图治,朝廷聚集贤才。就像姜子牙放下鱼竿(渭水投竿)、伊尹离开农田(莘原弃耕)来辅佐明君一样,真正的君子看重的是理想抱负,而不是高官厚禄。

接着重点描写了一位同州太守(地方官)的品格:他保持朴素作风,敢于直言进谏十项治国建议。他进献忠言从不违心,因此得到重用。他并非不想要富贵,但更看重坚守正道。就像驾车人坚持自己的技术(驭者信所学),不会因为乘客(嬖奚)的抱怨就改变方法。

最后诗人升华主题:当政者手握大权时,面对利益要保持清醒。如果为官不正,就算坐着华丽马车(乘轩)又有什么光荣?只有像风云际会(风虎相从)那样君臣同心,才能重现"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辉煌。直到今天,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夸毗人)听到这种正直作风,仍然会心惊胆战。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鲜明对比,歌颂了坚守原则、直言敢谏的官员形象,也暗含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