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在七里滩停留并夜宿严光台下的景象的诗词。接下来,我将逐句进行解释和分析。
首句“一瞬即七里”,表达了行进速度之快,仿佛一瞬间就穿越了七里。接下来的“箭驰犹是难”,进一步强调了行进速度之快,即使像箭一样飞驰,仍然觉得行程艰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辛苦和对速度的感受。
然后是“樯边走岚翠”,桅杆旁边被绿色的景色所包围,这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欣赏。“枕底失风湍”,意味着诗人枕着波涛入睡,表现出旅途的艰辛和疲惫。这两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猿鸟定”暗示了夜晚的宁静,猿鸟都已安静,而诗人却被这宁静所惊讶。“不知霜月寒”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忘却了寒冷和疲惫。
最后两句,“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过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前贤”指的是历史上的贤者,“竟何益”意味着他们的成就对自己有何益处,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此地误垂竿”则可能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到迷茫和困惑,仿佛在此地垂钓却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七里滩夜泊的情境,展现了旅途的辛苦和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迷茫和困惑。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