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高青丘诗集后

空有文章结主知,偏从萧散得艰危。
年华顿作干将折,诗句争传骏骨奇。
一代清才收史局,千秋遗恨付宫词。
白衣曾见还山客,回首葑溪悔亦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代诗人高启(号青丘)的悲剧人生,以及作者对他的惋惜之情。我们可以分句来理解:

1. "空有文章结主知":高启才华横溢,诗文得到皇帝赏识,但"空有"二字暗示这种赏识最终没带来好结果。

2. "偏从萧散得艰危":他性格洒脱不羁(萧散),却因此招来灾祸(艰危)。这里暗指高启因不愿做官而被朱元璋怀疑,最终被腰斩。

3. "年华顿作干将折":用宝剑折断比喻高启壮年惨死。"干将"是名剑,这里代指人才。

4. "诗句争传骏骨奇":虽然人死了,但他如千里马(骏骨)般独特的诗作仍在流传。

5. "一代清才收史局":这样一位清高的才子,最终只能在史书记载中找到他的身影。

6. "千秋遗恨付宫词":他的冤屈(遗恨)只能通过后人写的宫词(暗指政治悲剧)来流传。

7. "白衣曾见还山客":回忆高启曾经白衣归隐的样子("还山客"指隐士)。

8. "回首葑溪悔亦迟":现在回头看他在葑溪(高启家乡)的生活,后悔已晚。暗指若当初继续隐居不涉官场,或许能免祸。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一个天才诗人如何因性格和时代原因遭遇不幸。作者用"宝剑折""骏骨"等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对人才被摧残的痛心。最后两句特别打动人心——那个曾经潇洒的白衣隐士形象,与最终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反差,让"悔亦迟"的叹息显得格外沉重。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只是哀悼一个人,更是对历代文人命运的一种概括。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讲的是"才华敌不过权力""性格决定命运"的永恒悲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