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竺寺记赞

白衣仙人无住著,补陀落伽渺云海。
为大导师安乐国,歙然遍应河沙刹。
世界热恼或有闻,曾不旋踵垂覆护。
众生心念非一种,皇皇不足尝有求。
如饥须食渴须水,顾亦何从满其愿。
我观圣心等大虚,其视万物犹一物,细视一物如一身。
是身四大犹不有,万物何能作留碍。
殊功妙用济十方,欲求功用不可得。
群生梦幻可两忘,尔固无馀我无欠。
尝观瑞像见宝光,如净明珠时白赤。
琉璃琥珀杂苍玉,荧煌璀璨照眉宇。
山顶或见初日升,匹素曳空烟缥缈。
凡人颠倒作思惟,须臾变灭无复初。
非空非色非有馀,菩萨应身亦如是。
堂堂秘殿表东南,山君海王尽回向。
观音智功不思议,佛子当作何等观(明广宾《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一)。

现代解析

这首《上竺寺记赞》用生动的比喻和通俗的哲理,描绘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菩萨的慈悲像"万能应答机" 诗人把观音比作住在云海仙山(补陀落伽)的白衣仙人,说她的慈悲就像24小时待机的超级WiFi,能同时响应全世界所有众生的求助("遍应河沙刹")。但有趣的是,诗人也诚实地说:菩萨虽然厉害,可众生欲望太多,就像有人要吃饭有人要喝水,实在难以全部满足——这个比喻让高高在上的菩萨显得特别接地气。

2. 用"宇宙视角"看烦恼 诗中提出个脑洞大开的观点:如果把宇宙看作一个大身体,我们每个人就像宇宙的细胞。既然连我们的身体都是暂时存在的("四大不有"),那些让我们纠结的烦恼,不就相当于细胞在瞎操心吗?这种"站在外太空看地球"的视角,能让人瞬间看开很多事。

3. 佛光就像"特效大片" 描写菩萨显灵的部分特别有画面感:宝光像会变色的珍珠(白变红),像混搭的宝石(琉璃+琥珀),山顶的晨光像飘动的白绸带。但诗人马上提醒:这些酷炫景象就像VR特效,看着真实其实虚幻("须臾变灭")。这个比喻暗藏智慧——太执着于看见神迹,反而可能错过真正的修行。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气派的寺庙让山神海王都来朝拜,但诗人突然转头问读者——"佛子当作何等观?"这个突如其来的提问,像一盆清醒的冷水,提醒我们:拜佛不是看热闹,关键要想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这种"高潮处急刹车"的写法,比直接说教高明得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