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韬光庵图

夕阳欲下层峦去,柴门隔林深闭。远水平帆,残钟落树,万叠青山帘底。

愁云乱起。正归鸟寒边,瘦筇斜倚。如线青天,濛濛松条坠晴翠。

当时素禽已远。画阑红一角,都没荆杞。龛雨敲灯,幡花瘦露,人影一蒲团地。

先生去矣、剩丹灶荒寒,晚烟堆里。一枕潺湲,冷泉流梦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山寺图景,充满了孤寂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片从夕阳西下写起:太阳快要落山了,树林深处的柴门紧闭着。远处的水面上有船帆,钟声在树梢间回荡,层层青山像帘子一样垂在眼前。这时愁云乱涌,寒风中归鸟飞过,只见一位拄着瘦竹杖的人斜倚在那里。抬头看,狭窄的天空下,松枝在晴空中垂下翠绿的影子。

下片转入回忆与现状的对比:当年这里曾有白鹤(素禽)飞舞,如今画栏只剩一角红色,到处长满杂草。佛龛前雨滴敲打着灯火,经幡在露水中显得单薄,只有一个人影在蒲团上打坐。而当年在此修行的先生早已离去,只留下荒凉的炼丹炉,笼罩在暮烟中。最后以泉声作结:枕边传来细细的泉水声,像梦境一样清冷。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用"荒寒""冷泉"等意象,营造出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最妙的是将视觉(夕阳、青山)、听觉(钟声、泉声)和触觉(寒、冷)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古寺的幽寂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