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赞天童觉和尚》用生动的画面赞美了一位高僧的非凡气质和智慧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形象刻画
前四句用"乌顶雪眉"(黑发白眉)、"云鹤之姿"勾勒出老和尚超脱尘世的外貌,说他既保持僧人本相(正),又超越世俗框架(偏),让人感受到矛盾统一的禅意。
2. 自然隐喻
中间四句用"芙蓉映月"和"太白峰"的静景,对比"丹凤冲霄"与"琼林碎玉"的动景,暗喻高僧既有明月照山的澄明心境,又有凤凰涅槃般的悟道勇气。特别是"琼林玉碎"并非真的破坏,而是形容打破常规认知的顿悟瞬间。
3. 禅机点题
最后两句揭示核心:当你真正面对高僧时(觌面),会发现他平凡的外表与非凡的智慧如同"两彩一赛"——看似矛盾的两种特质,实则浑然一体。这正是禅宗"平常心是道"的体现。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禅理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让读者通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层层递进,体会到得道者既在红尘中又超越红尘的境界。
释法智
释法智,俗姓柏,陕府(今河南陕县)人。于西京圣果寺祝发,习《华严》,弃谒南阳谨,次参大洪智,后依宏智正觉禅师。出居善权,次迁金粟。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