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频山子德大弟宅喜晤子祯宋隐君歌以赠之
甘泉高士年六十,老骨如鹤山头立。
携楮易种出烟霞,足迹不复至城邑。
与我相逢频阳道,不言不揖但大笑。
吾弟引手指其人,云是谷口之子真。
谷口有田一百亩,躬耕尝与渔樵邻。
近日愁见石壕吏,掉臂东来陟岭峋。
一卧西堂十余载,青鞋布袜折角巾。
胸藏千卷不知富,家徒四壁不知贫。
世间万事不知好,惟有研田可隐身。
柏也闻之发浩叹,仰视浮云过霄汉。
幡然欲辞太白雪,与君约钓砚海畔。
砚海洋洋大无岸。
携楮易种出烟霞,足迹不复至城邑。
与我相逢频阳道,不言不揖但大笑。
吾弟引手指其人,云是谷口之子真。
谷口有田一百亩,躬耕尝与渔樵邻。
近日愁见石壕吏,掉臂东来陟岭峋。
一卧西堂十余载,青鞋布袜折角巾。
胸藏千卷不知富,家徒四壁不知贫。
世间万事不知好,惟有研田可隐身。
柏也闻之发浩叹,仰视浮云过霄汉。
幡然欲辞太白雪,与君约钓砚海畔。
砚海洋洋大无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隐士形象,充满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惟有研田可隐身"): 诗人用"老骨如鹤"的生动比喻,刻画出一位60岁仍精神矍铄的隐士。这位隐士住在甘泉山,像仙人一样生活在云霞中,从不进城。他在路上遇到诗人时,不打招呼只顾大笑,展现出率真性格。通过弟弟的介绍,我们知道他本是有田产的富户,却选择与渔夫樵夫为邻。为躲避官府征税,他干脆离家隐居,穿着简朴的布鞋布袜,头戴折角巾(隐士装扮),在西堂一住就是十几年。最精彩的是"胸藏千卷不知富,家徒四壁不知贫"——他满腹诗书却不炫耀,家徒四壁却不觉得穷,认为只有砚台相伴的写作生活才是真正的隐居。
第二部分("柏也闻之发浩叹"到结尾): 诗人听后深受触动,望着天上浮云,突然想放弃攀登太白山(象征功名利禄),转而邀请隐士一起去"砚海"垂钓。这里的"砚海"是巧妙双关,既指研墨写作的文人生活,又暗喻广阔无边的精神世界。
全诗亮点: 1. 用"如鹤""大笑"等鲜活比喻展现隐士形象 2. "不知富/不知贫"的对比突出淡泊名利 3. "砚海"的意象新颖,把写作比作垂钓,把砚台比作海洋 4. 传递出"精神自由比物质更重要"的生活哲学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田产家财,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由。就像现代人追求"诗和远方",这位古代隐士用他的生活方式证明:摆脱物质束缚,专注精神世界,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