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中兴颂碑
蜀日既衰洛日亡,前星灵武腾光芒。
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
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
纸摹缣搨四百载,家家传宝逾琳琅。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
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骋兵二字斥边将,此语岂足惩奸强。
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不复能铿锵。
磨崖勒铭亦何有,反复自赞乃尔详。
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
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锺王。
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
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
纸摹缣搨四百载,家家传宝逾琳琅。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
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骋兵二字斥边将,此语岂足惩奸强。
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不复能铿锵。
磨崖勒铭亦何有,反复自赞乃尔详。
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
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锺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唐代《浯溪中兴颂碑》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功过评价的深刻思考。
开头用"蜀日衰、洛日亡"比喻唐朝由盛转衰,接着用"前星灵武"指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重整河山。诗中提到的"阿瞒"是曹操小名,这里借指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荣归故里。
作者对这块歌功颂德的石碑提出了质疑:虽然碑文书法精美("龙鸾翔"),流传甚广("家家传宝"),但内容华而不实。他认为碑文用"骋兵"这样的词来批评边将,根本不足以惩戒真正的奸臣。最后几句更直接指出,碑文后半部分辞藻堆砌却缺乏力度,自我夸耀的内容太多。
最精彩的是结尾的讽刺:当年立碑时大家都跟风叫好("举世附和"),但就像当年没人敢给淮西叛军立碑一样,这块碑的书法再好("锺王"指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真相。
全诗通过一块石碑,揭示了历史记载常常美化当权者、后人盲目追捧的现象,提醒人们要用清醒的眼光看待历史评价。语言直白有力,批判性很强,就像在说:别被表面的华丽辞藻骗了,要看清楚历史的真相。
王之望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