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深秋思乡的孤独画面,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乡梦三年阔,秋风一月深"用数字形成强烈对比:三年没回家乡,而秋风才刮一个月就感觉特别漫长。这种时间错位感生动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浓烈。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寒云中单薄的衣衫,远处沙洲上模糊的树影。诗人用"纳纳"(单薄飘动)和"涔涔"(模糊不清)这两个叠词,既写出了真实的天气景象,又暗喻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
"兹事宁无古,斯人更有今"这两句看似抽象,实则说:思乡这种事自古就有,但此刻的思念却是自己独有的。这种古今对比让个人情感有了历史纵深感。
最后两句的夕阳飞鸟最精彩:傍晚归巢的鸟儿还在争抢栖息的树枝,而诗人自己却仍在异乡路上徘徊。这个对比既点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也反衬出人类漂泊的无奈。
全诗没有直接说"我想家",但通过秋风、寒云、沙树、夕阳、飞鸟这些意象,把孤独感和思乡情完全融入景物描写中,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浸透骨髓的乡愁。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