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七夕节时的一段心境变化,通过对过往生活的回顾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首句“偃仰当日谩能工”,意味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显得有些徒劳无功。这里借用“偃仰”一词来形容曾经的努力和尝试,而“谩能工”则指这些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次句“刻楮何如造化功”,则是进一步强调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诗人认为,人工雕刻出来的作品,终究比不上大自然的“造化”来得巧妙。在这里,“造化”指的是自然界的创造力量。
第三句“乞巧从渠儿女道”,指的是七夕节时,人们常常祈求智慧或技能的提高,但诗人却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这种愿望不过是孩子们和普通人的想法,而自己更看重的是其他方面。
最后一句“自书拙赋上屏风”,则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态度。诗人选择将自己拙劣的诗作展示出来,不仅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而从中获得了某种满足感,这反映了他对艺术创作的一种坦诚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七夕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以及对自己创作的真实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向往,展示了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