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塔下双刹寺有杜鹃一本高逾寻丈开时鲜红满目盖百年物也余于癸卯三月往观即赋
夕阳西下溶溶月,万点猩红明不灭。
空山无人乌夜啼,何年遗下子规血。
双刹寂寞埋蓬蒿,幸免兵燹供薪樵。
君不见润州鹤林寺,流红满地悲花妖。
空山无人乌夜啼,何年遗下子规血。
双刹寂寞埋蓬蒿,幸免兵燹供薪樵。
君不见润州鹤林寺,流红满地悲花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株百年杜鹃花在古寺中盛开的景象,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沧桑感传递出深沉的感慨。
前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展开:夕阳西沉时,皎洁月光下,满树猩红的杜鹃花像无数火苗在夜色中跳动。空山寂静只有乌鸦啼叫,让人联想到传说中杜鹃啼血的故事——这些红花仿佛是古代子规鸟泣血染红的。
中间两句笔锋转向古寺现状:双刹寺早已荒芜杂草丛生,但这株杜鹃却奇迹般躲过了战火和砍伐。这里通过寺庙的破败与杜鹃的鲜活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两句借用典故深化主题:就像镇江鹤林寺的杜鹃传说(注:唐代周宝曾梦花神泣诉寺庙杜鹃被移栽的故事),满地落红仿佛在诉说花的精魂。诗人借杜鹃的命运,暗喻美好事物在乱世中的脆弱,以及岁月变迁的无奈。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植物写出了灵性——百年杜鹃既是自然奇观,又是历史见证者,鲜红的花朵既像燃烧的生命之火,又像泣血的永恒哀伤。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手法,让读者既能看见绝美的画面,又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