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千山红树送姚园客还闽

江南九月霜暗飞,秋光春色两依稀。
万树欲丹疑湿雾,千山如醉带斜晖。
画史含情拂轻缟,解作秋妍秋不老。
自识晴云慕锦林,莫疑赤烧连衰草。
此时游客正天涯,此际离肠忽忆家。
听绝啼莺娇映绿,愁看飞鹜齐落霞。
闽天杳杳接江路,酒罢送君从此去。
想得遥窥荔子丹,尚疑题叶销魂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深秋的绚丽画卷,同时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用浓墨重彩描绘秋景。九月的江南下着看不见的"霜"(指秋寒),秋色却像春天般绚烂。千万棵树的红叶像被薄雾浸湿般鲜艳,群山在夕阳中像喝醉酒一样通红。这里用"疑湿雾""如醉"等比喻,把静态的秋景写得生动鲜活。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通过画家的视角和游子的感受深化秋意。画家试图用白绢留住这永不凋零的秋色("秋不老"),晴空下的树林像锦绣般美丽,红叶连成片像野火,却不会让人联想到枯草。这时远行的游子(姚园客)突然想家,听着黄莺在绿荫里啼叫,看着野鸭与晚霞齐飞,更添愁绪。这里用"娇映绿""齐落霞"等鲜活的画面,把离愁写得含蓄动人。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点明送别主题。通向福建(闽)的路遥远接天,酒宴结束后送友人启程。诗人想象友人到家时能看到红艳的荔枝,或许还会在红叶上题诗怀念此刻。结尾用"荔子丹"呼应开头的红叶,用"题叶"的典故暗含情谊,余韵悠长。

全诗最妙处在于:1)把秋景写得既浓烈又温柔,毫无萧瑟之感;2)用"红树"贯穿全篇,从眼前红叶到荔枝红果,形成巧妙呼应;3)把送别之情藏在绚烂景色中,不言伤感而情意自现。就像用金红的秋叶做信笺,写给远行友人的一首视觉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