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缝人

九官各让德,不闻陶虞时。
稼穑命后稷,典乐客伯夔。
掌教固在契,职工乃为垂。
益使掌山泽,让朱虎熊罴。
咎繇慎恤刑,所以佐治之。
禹独明五服,采色在彰施。
山龙七政绘,藻火粉米絺。
由之自轩辕,制用易卉皮。
穷亘亿兆岁,所以资礼仪。
衮旒正斧扆,垂拱安无为。
天下盛观感,于变风乃丕。
周官备缝人,至意良在兹。
玄紞与纮綖,王后夫人宜。
自命妇以下,朝祭递参差。
后夫以艺专,而乃冠贱卑。
国初具六官,百工相师师。
金玉虽异局,御秩并三司。
子孙世其官,庭阶足兰芝。
彬彬台省中,颇愧老书诗。
书诗岂不好,错置行与知。
我知尔不能,尔行我乃奇。
嗟哉圣人学,而肆巧与欺。
士行苟蔑裂,我且谓士蚩。
士蚩工乃慧,曷敢贱视其。
早信远圭币,孰忍弃弓箕。
客冠不胜簪,我发短于丝。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古代官职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古今工匠地位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分工和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后夫人宜")用上古贤臣各司其职的典故,说明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就像后稷管农业、伯夔管音乐、契管教育、垂管工匠一样,每个职位都有其独特价值。特别强调服饰制作(缝人)在彰显礼仪文明中的作用,从黄帝制衣到周代设缝人官职,说明这项技艺自古就备受重视。

第二部分("自命妇以下"到"曷敢贱视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感慨。古代工匠能与高官同列三司,子孙世袭官职受人尊敬;而今工匠地位低下,读书人反而空谈理论缺乏实践能力。作者尖锐指出:当知识分子(士)只会死读书而缺乏真才实学时,工匠的实用技能反而更显智慧。这种"士被嘲笑,工匠受夸"的倒置现象,批判了当时重虚名轻实学的社会风气。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以自嘲作结。看着客人帽子都戴不稳(暗指读书人头衔虚浮),自己头发比丝还稀疏(暗示年华老去),表达了对现实无奈的叹息。最后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暗指若早知道读书人如此不堪,不如当初学习实用技艺。

全诗最大特点是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工匠受尊重的历史,反衬当时社会对实用人才的轻视。作者打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大胆肯定工匠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当时十分超前。诗中"士蚩工乃慧"的鲜明对比,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理论与实践、体脑劳动关系的思考。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