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孤鸟失其林,日暮鸣且飞。
风枝栖未定,摇摇将安归。
中洲有芳草,惨澹少光辉。
舟楫荡流波,根株苦无依。
悲此远征人,三代故乡违。
万里长涂间,安知身是非。
东海有钓纶,西山可采薇。
悠悠迷方子,谁能识其几。
风枝栖未定,摇摇将安归。
中洲有芳草,惨澹少光辉。
舟楫荡流波,根株苦无依。
悲此远征人,三代故乡违。
万里长涂间,安知身是非。
东海有钓纶,西山可采薇。
悠悠迷方子,谁能识其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感遇》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无定、故乡难返的深切感慨。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孤独的鸟儿在日暮时分四处寻找栖息之地,不停地飞来飞去,但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地方落脚。这鸟儿的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不安与迷茫。正如它无法确定最终的归宿一样,诗人在诗中也流露出对未来去向的不确定。
接下来的两句“中洲有芳草,惨澹少光辉”则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湿地景象,寓意着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和困厄。这里提到的“中洲”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但却是被“惨澹”(暗淡无光)所笼罩,寓意着诗人理想的破灭。芳草虽美,但因为缺少阳光,显得黯淡无光,这反映了诗人即使有美好的追求,却难以实现的状态。
接着,诗人又以“舟楫荡流波,根株苦无依”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他像是被波涛汹涌的江河所挟持,或像是一棵没有稳固根基的植物,苦于没有依托。这里不仅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也寄托了他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最后四句,“悲此远征人,三代故乡违。万里长涂间,安知身是非。”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征人的同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远离故乡多年的无奈和痛苦。“三代故乡违”意味着他已经离开了家乡许久,难以回归。这里的“万里长涂”和“安知身是非”则表达了他在无尽的旅途中迷失方向,难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最后一句“悠悠迷方子,谁能识其几”更是将这种迷茫推向高潮,感叹在人生的迷途中,没有人能完全明白自己所做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比喻人生的艰难和迷茫,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漂泊无依的普遍情绪。
殷云霄
殷云霄(1480年―1516年),字近夫,号石川,寿张(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北台村)人,明代官员、诗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南京工科给事中,政事多务清简。明武宗纳有娠女子马姬,殷云霄偕同官疏谏,以峭直称。殷云霄有志诗文,才情富赡,为“十才子”之一。撰有《石川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