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

世间大巧不自用,用物之力因自然。
力大无过风与水,驱使有道天无权。
帆樯辐毂皆圣作,水车奇妙尤无前。
筑防壅水令湍悍,冲波蹴踏车轮旋。
轮广丈余贯以轴,编筒其上巧在偏。
仰则吸水俯吐水,如瓶倾泻檐溜悬。
刳木为槽受其吐,驾空行远归于田。
神龙卷波谢迅疾,霖雨注地输连绵。
昼翻夜运不暂息,无人守视常转圜。
溪丁作碓舂米谷,山僧修笕行清泉。
一家一户自便利,岂如普润泽不专。
汉阴丈人戒机事,此非私智天机全。
于人无争物无损,其器可守法可传。
吴淞水平不可激,夔蚿相视休相怜。
但安桔槔守拙钝,勤苦亦自邀丰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水车的巧妙设计和实用价值,展现了古人利用自然力量的智慧。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自然之力的运用 开篇点明"最聪明的方法不是靠自己蛮干,而是借助自然力量"。诗人认为风和水是自然界最强大的力量,只要掌握方法,连老天爷都管不着。这里用"天无权"这种拟人手法,幽默地表现人类智慧战胜自然的自豪感。

2. 水车的精妙构造 详细描写水车工作原理:先筑堤让水流变急,水流冲击带动直径一丈多的大轮子旋转。轮子上斜挂着竹筒("巧在偏"指竹筒角度设计巧妙),转到下面时自动装满水,转到上面就把水倒出来。这个描写就像给现代人展示古代"自动化灌溉系统"的设计图。

3. 高效的生产场景 用"神龙卷波""霖雨注地"这样气势磅礴的比喻,形容水车昼夜不停地灌溉。对比了普通人家用碓舂米、僧人用竹管引泉的小规模用水,突出水车能惠及大众的优势,就像现在的公共基础设施。

4. 哲学思考 最后借"汉阴丈人"(典故中反对机械的老人)的观点展开讨论:水车这种发明不是耍小聪明,它不破坏自然(不争水权、不伤生态),是值得推广的好工具。结尾用"吴淞江平静的水面"比喻,说明要因地制宜,不能蛮干,安守本分勤恳劳动也能丰收。

全诗把科技发明写得充满诗意,在赞叹机械巧妙的同时,更强调"顺应自然"的智慧。就像现在提倡的绿色能源理念,古人早就懂得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中"昼夜运转""普润大众"等描写,还能让人联想到现代科技造福人类的生活场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