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简洁却情感深沉。
开头两句“烟新寒食过,月皎子规来”用清明节后的薄雾和月光下的杜鹃叫声,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寒食节刚过,暗示时间流逝;杜鹃啼叫,传统上象征哀愁,为全诗定下基调。
中间四句直接抒发游子之痛。“万里他乡恨”写距离之远带来的痛苦,“千年故国哀”将个人愁绪升华到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后两句更具体:深夜倚窗听鹃声,短暂梦境中回到故乡,这种虚实交织的手法,让思乡之情更显真切。
最后两句“为尔添愁寂,春风不耐催”是点睛之笔。诗人怪春风不懂人心,偏偏在愁苦时吹来,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愁绪写得生动可感。春风本应温暖,此刻却加剧孤独,这种反差让情感更有张力。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选取清明、杜鹃、春风等典型意象,自然勾起乡愁;二是用“万里”“千年”把个人体验扩展成永恒的人类情感;三是通过“听鹃声-做归梦-怨春风”的递进,让情感层层加深,引起读者共鸣。
吴锡畴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