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大人与藤守游东山
滩声已悲秋,涧色犹藏春。
驾言东山游,缅彼千载人。
使君平阳意,客至但饮醇。
风松作鼓吹,迎送长江滨。
尔来乘桴翁,归路物色新。
高情寓箕颍,绝意登麒麟。
三吴有负郭,𥝧稏秋盈囷。
瘴茅喜欲脱,下泽还当巾。
缥缈九疑行,此生定知津。
故人傥见思,尺书凭素鳞。
驾言东山游,缅彼千载人。
使君平阳意,客至但饮醇。
风松作鼓吹,迎送长江滨。
尔来乘桴翁,归路物色新。
高情寓箕颍,绝意登麒麟。
三吴有负郭,𥝧稏秋盈囷。
瘴茅喜欲脱,下泽还当巾。
缥缈九疑行,此生定知津。
故人傥见思,尺书凭素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秋日东山之游,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交织,表达了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开篇用"滩声悲秋""涧色藏春"的对比,既点明秋日萧瑟的氛围,又暗示山中仍存生机。诗人与友人同游东山,遥想千年前的古人(可能指隐士或贤人),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意境。
中间部分展现洒脱的生活态度:主人待客只用美酒,松涛自然成乐,在长江边迎来送往。乘船老翁归途所见景色焕然一新,暗喻心境转变。诗人推崇像古代隐士许由那样隐居箕山的高洁情怀,而对追求功名("登麒麟"指做官)表示拒绝。
后段通过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收景象("𥝧程"指稻谷),表达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脱下象征官场的帽子("瘴茅"),换上平民头巾,准备归隐田园。"九疑山"的缥缈行程,暗示追随舜帝足迹的隐逸志向。
结尾表明诗人已找到人生方向("知津"指知道渡口,喻明路),期待老友思念时能托鱼传书(古人有鱼雁传书的典故),在平淡中见真挚情谊。
全诗以山水为背景,将历史典故、自然意象与个人志趣融合,传递出厌倦官场、向往自然与自由的心声,语言清新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