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池寺

谁家墓道创犹新,便见禅宫迹日陈。
宝地也闻归别主,青山终是属游人。
残僧寥落他乡乞,古佛荒凉野魅邻。
惟有泉声秋可听,苔衣漠漠石磷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凄凉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开篇用"谁家墓道创犹新"起兴,用崭新的墓道反衬破败的寺庙,暗示生死轮回的永恒主题。第二句"便见禅宫迹日陈"直接点出寺庙日渐衰败的事实,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意象展现衰败:曾经神圣的佛寺换了主人,青山依旧却只剩游人凭吊;僧人落魄乞讨,佛像与野鬼为邻。这些画面生动呈现了香火断绝、信仰崩塌的惨淡现实。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在满目荒芜中突出泉水声和长满青苔的石头。这种以声衬寂、以静写动的手法,让秋日的泉水声成为全诗唯一鲜活的元素,暗示自然永恒而人事无常的哲理。

全诗用通俗意象构建时空画卷,通过寺庙兴衰折射人生无常。最后用泉石之声收束,在衰败中留下永恒的生命力,让读者在苍凉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自然之美。

吴兆

徽州府休宁人,字非熊。初喜为传奇曲。万历中游南京,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讥嘲马湘兰。己而悔之,致力于诗,与曹学佺等结社,游武夷、匡庐、九华诸山,辑《金陵社集诗》。后出游广东,客死新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