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寻访古迹的场景,充满画面感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诗人沿着云雾缭绕的山路前行,石头勾住了衣角,暗示山路崎岖难行。他在山谷中发现了一块古碑,说明这里曾是有人来过、留下痕迹的地方。这里通过"钩衣"这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实地探访的真实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忽然出现一个戴着黄帽的船夫催促客人上船,而眼前栏杆边的秋日愁思,不知是哪位诗人留下的。这里用"黄帽"这个鲜亮的颜色打破了山色的沉闷,船夫的催促声又打破了静谧,形成动静对比。最后一句的疑问特别巧妙,既点明了眼前的秋景让人产生诗意,又暗示这种愁思是古今诗人共通的感受。
整首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跟拍诗人爬山,然后特写古碑,突然切到船夫催促的场面,最后定格在秋色栏杆上。通过这种时空转换,表达了"古今诗人面对秋景都会产生相似愁思"的主题,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纵深感。语言干净利落,没有一个字多余,却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画面和情感。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