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
母思悲,母于(陆本作思子)归。
母闻帝语,妾归无所。
妾生并土,蜀野芒芒,奄失其疆。
初帝谓母,子昶来,小者侯,大者王。
有痍其肌,载粟于创。
毕有下土,方归母于乡。
天不女夺,朕言不忘⑴。
母闻帝语,妾归无所。
妾生并土,蜀野芒芒,奄失其疆。
初帝谓母,子昶来,小者侯,大者王。
有痍其肌,载粟于创。
毕有下土,方归母于乡。
天不女夺,朕言不忘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母亲思念儿子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战争时期。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母亲的痛苦 开头"母思悲"直接点出母亲的悲伤——她日夜思念儿子("母于归"可能是"思子归"的误写)。当听到皇帝传话("帝语")说儿子可以回来时,她却绝望地发现无家可归("妾归无所")。这里用"妾"自称,凸显了母亲的卑微无助。
2. 故乡的失落 母亲回忆家乡在并州(山西一带),但蜀地(四川)战场遥远荒凉("芒芒"),家乡已经沦陷("奄失其疆")。这解释了为什么她说"归无所"——不是不想回,而是故土已失。
3. 皇帝的承诺 皇帝曾对母亲许诺:小儿子回来封侯,大儿子回来封王(反映宋朝以爵位安抚将士的政策)。"有痍其肌"指儿子们身上带伤,"载粟于创"说伤口里还嵌着粮食(可能是军粮),生动展现战争残酷。
4. 绝望中的希望 皇帝最后保证:等收复失地("毕有下土"),一定送母亲回乡,并强调"天不女夺"(老天不会剥夺你这权利)、"朕言不忘"(我说话算话)。但全诗弥漫着悲凉——这些承诺在战乱中显得格外脆弱。
诗的魅力在于用母亲视角展现战争创伤: - 没有直接写战场血腥,而是通过母亲"摸到儿子伤口里的粮食"这种细节让人心痛 - 皇帝的空头承诺与母亲的实际无家可归形成尖锐对比 - 最后两句看似是安慰,实则暗示乱世中平民连最基本的回乡愿望都难以实现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直接描写战争更触动人心,让我们看到历史课本里不会记录的普通人血泪。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