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吊杨忠烈公

顾命当年一谏臣,移宫事变早批鳞。
愿除曹节扶冲主,能死陈蕃坐党人。
北寺一时沈白马,中原他日怆黄巾。
封疆门户同澌灭,遗恨空留楚水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人称“杨忠烈公”)的。通过杨继盛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忠诚、正直和为国尽忠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痛斥。

1. 顾命当年一谏臣:杨继盛在明朝末年,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进谏皇帝,即使是在危难时刻也不怕承担责任。这里的“谏臣”指的是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2. 移宫事变早批鳞:这里的“移宫”指的是明末皇帝要迁都的情况,“批鳞”指的就是杨继盛敢于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这两句赞扬了杨继盛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正直。

3. 愿除曹节扶冲主:曹节是东汉时期一个恶毒的小人,而“冲主”指的是年幼的皇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像杨继盛这样的人物能够清除像曹节这样的奸臣,帮助年轻的君主治理国家。

4. 能死陈蕃坐党人:陈蕃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他因为被冤枉而自杀。这两句诗通过赞美陈蕃来表示对杨继盛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正义的赞赏。

5. 北寺一时沈白马:北寺是杨继盛被逮捕的地方,他在此处被捕,白马沉没是象征他忠义之家被毁灭。

6. 中原他日怆黄巾:黄巾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农民起义,这里象征着无辜百姓的悲惨命运,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杨继盛虽死犹荣,以及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感慨。

7. 封疆门户同澌灭:杨继盛死后,他的家族和国家的命运一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丧亡殆尽。

8. 遗恨空留楚水滨: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杨继盛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他的高尚情操仍然在楚水之滨流传。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忠诚与正直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痛心疾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