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帝王亲耕的盛大仪式,展现了农业在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仪式场景的视觉盛宴 诗中用"纁裳(浅红礼服)""黛耜(青黑农具)""綵缫(彩色丝绳)"等色彩鲜明的意象,勾勒出帝王带领百官耕作的华丽场面。就像今天用高清镜头拍摄国家典礼,诗中"红縻""玉趾""绀辕"等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镶金嵌玉的耕具和庄重的仪仗队伍。
2. 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 "训农穑""供帝粢"等句揭示深层含义:帝王亲自扶犁不是作秀,而是宣告农业是立国之本。就像现代领导人植树象征环保,这场仪式用"馨香"的谷物祭祀天地,体现"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价值观。
3. 历史传承的文学表达 结尾"敢续载芟诗"借用《诗经》中描写周王耕种的典故,如同现代作家引用经典来增加作品厚重感。诗人通过古今呼应,把当下的耕种仪式升华为延续三千年的文明传统。
全诗就像一部微缩纪录片:既有帝王扶犁的特写镜头,又有农夫劳作的广角画面,最后定格在香雾缭绕的祭坛,传递出"重农固本"这一穿越时空的治国智慧。
夏竦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