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遵谒孔宣公
薄田五顷馀,才足共王租(自注:田王顷,税四顷五十亩。)。
慈母八十四,发白牙齿疏。
服非帛不煖,半冬无裤襦。
食非肉不饱,杯案惟一蔬。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
方冬万木折,北风裂人肤。
冻死不敢言,长涂走崎岖。
二百里见我,寒荄求吹嘘。
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
阙里有圣孙,佩服诗与书。
孜孜行仁义,阴德及焦枯。
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
岂使八十老,旨甘不足欤⑴。
慈母八十四,发白牙齿疏。
服非帛不煖,半冬无裤襦。
食非肉不饱,杯案惟一蔬。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
方冬万木折,北风裂人肤。
冻死不敢言,长涂走崎岖。
二百里见我,寒荄求吹嘘。
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
阙里有圣孙,佩服诗与书。
孜孜行仁义,阴德及焦枯。
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
岂使八十老,旨甘不足欤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苦孝子的艰难生活,以及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读来令人心酸又感动。
1. 生活困境:
* 贫穷: 家里只有五顷薄田,交完税后所剩无几。"半冬无裤襦"、"杯案惟一蔬"说明冬天连御寒的衣裤都没有,平时也吃不上肉,生活极其贫困。
* 母亲年迈: 母亲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牙齿稀疏,白发苍苍,需要更好的照顾,但贫穷让孝子无能为力。
2. 孝子之心:
* 自责与无奈: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 表达了孝子无法让母亲安享晚年的愧疚和无奈。
* 不畏艰难: 即使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冻得瑟瑟发抖,孝子也不敢抱怨,长途跋涉去寻求帮助,只为让母亲过得好一点。
3. 寻求帮助:
* 希望与失望: 孝子奔波二百里,希望得到帮助,但对方也自身难保,"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只能空叹无奈。
* 对仁义的呼唤: 诗人借"阙里有圣孙"的典故,呼吁人们践行仁义,帮助那些像焦枯草木一样濒临绝境的人。
4. 诗歌主旨:
这首诗不仅是对孝子行为的赞美,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揭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仁爱精神。诗中"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更是将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忧民情怀。
总结: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孝子的美德,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