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南仲赴昌化主簿

熙宁言利臣,官好面堪唾。
伟矣郑介公,直声千古播。
几叶有此孙,能倡众莫和。
湖学四五年,毡寒不禁坐。
况投万山中,瘦马仍县佐。
试讶鸾栖林,何如蚁旋磨。
传闻邑父老,置酒预相贺。
此士多读书,爱人不可货。
今年秋风高,勿畏茅屋破。
但虑执法家,需君惊贪惰。
白云缭山腰,窗竹累千个。
坐念老广文,德尊犹坎轲。
县庭一分宽,百里减寒饿。
苟无泽物心,卿相徒尔大。
版牍焉足稽,弦歌故非过。
起瞻东壁明,讵患南箕簸。
时访隐者庐,谈馀曲肱卧。
公田定几何,适半种粳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郑南仲的人被派到偏远山区当小官的故事。全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正直读书人在官场中的处境和理想。

开头用"熙宁言利臣"讽刺当时官场风气——官员们只顾捞油水,脸皮厚得连唾沫都不怕。但郑南仲不一样,他继承了祖先郑介公(历史上著名的正直官员)的品格,是个敢说真话的人。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郑南仲赴任的艰苦:要去万山深处的穷地方,骑着瘦马当个小县官。但当地老百姓听说他要来,都高兴地摆酒庆祝,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个爱读书、真心为民的好官。

诗人用"茅屋破"形容郑南仲清贫的生活,用"白云缭山腰"描绘县城的偏远环境。但诗人认为,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再小的官位也能造福一方。相反,如果心里没有百姓,就算当上宰相也是白搭。

最后几句特别温暖:郑南仲在繁忙公务之余,还会去拜访山里的隐士,和他们聊天到忘记时间;他把一半公田都种上了百姓爱吃的粮食。这些细节展现了一个接地气、有情怀的基层官员形象。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刻画了一个在浑浊官场中保持本色的读书人形象。诗人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瘦马""茅屋""种粳糯"这些具体的生活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好官的真实模样。即便在今天,这种"心中有百姓"的为官之道,依然让人感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