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其二

个中端的有谁知,知者归来到者稀。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
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自然与心灵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头两句:“个中端的有谁知,知者归来到者稀”
这两句在说,其中的真实本质,能够理解的人很少,即使有人领悟了,也很难再找到这样的理解者。这里通过对“知者稀”的描述,暗示了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智慧或境界。

2. 中间两句:“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
诗人提到了“即见即闻”,也就是见到的和听到的,但又说这容易误解。而离开具体的声音和颜色,反而更接近真理,这里的“乖违”指的是偏离了正确的理解方向。这两句强调了脱离表面现象,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真实。

3. 后两句:“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
这两句直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用山青水绿和鹤唳猿啼这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说明深厚的真理或奇妙的机理。“玄旨”和“妙机”分别代表了高深的哲学道理和微妙的自然法则,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和表达。

4. 最后两句:“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
诗人认为,那些刻意寻求真理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找到答案,但那些无意中的人,却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真理。这里强调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认为追求真理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风景,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领悟,而不是刻意追求。诗中还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