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院井诗二首 其二
井德本来无得丧,居迁乃见井有仁。
深穿阔甃世不少,闻名索实多非真。
潢污方集已登干,骄阳未久先飞尘。
盈虚既与阴晴变,安用华屋床雕银。
崇宁元年五六月,僦居偶在寺井滨。
曾经畏日曝累朔,亦见霖雨倾弥旬。
碧痕澄澄古甃上,消长不改苍龙鳞。
莫嫌营置近阛阓,莫厌资取多纷纶。
深院无人辘轳静,焉知此井常清新。
深穿阔甃世不少,闻名索实多非真。
潢污方集已登干,骄阳未久先飞尘。
盈虚既与阴晴变,安用华屋床雕银。
崇宁元年五六月,僦居偶在寺井滨。
曾经畏日曝累朔,亦见霖雨倾弥旬。
碧痕澄澄古甃上,消长不改苍龙鳞。
莫嫌营置近阛阓,莫厌资取多纷纶。
深院无人辘轳静,焉知此井常清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口古井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人生中恒定与变化的哲理。
前四句点明主旨:井的本质("井德")本无所谓得失,但人们在不同处境("居迁")中会对它产生不同评价。世上深井阔池很多,但真正名副其实的却很少——这就像现实中许多事物名不副实。
中间八句用天气变化作比喻:污水刚积就干涸,烈日不久就扬尘,井水的盈虚随阴晴变化。但诗人反问:既然如此变幻无常,何必追求华丽的房屋("华屋床雕银")?接着用亲身经历佐证:在崇宁元年夏天,他租住在寺井旁,既经历过连月暴晒,也见过连绵大雨,但古井始终碧水澄澈,像龙鳞般保持本色。
最后四句是人生启示:不要嫌弃井位于闹市("近阛阓"),也不要厌烦人们频繁取水("多纷纶")。深院无人时,辘轳静止,但井水依然清新——这暗示真正的品德不会因外界关注与否而改变。
全诗通过"以井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古井一样,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天气阴晴、位置闹静、取用多寡),都要保持本真。那些外在的繁华(华屋)和虚名(闻名非实)都不如内在的恒定可贵。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