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北平黄公

孤桐抱高韵,根株半生死。伐为爨下薪,灰灭分应尔。

幸蒙君子听,惊诧笑相视。弦以园客丝,徽以九寡珥。

一弹再三叹,危苦不余鄙。是时帝张乐,铿鋐动宫徵。

此器独渺默,别调寄山水。峨峨复汤汤,谁不充其耳。

黄金铸子期,夙心固如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知音难觅的故事,用一把被烧焦的梧桐木琴来比喻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

开头说梧桐树本来很高雅(孤桐抱高韵),但半死不活时被砍了当柴烧(根株半生死,伐为爨下薪),烧成灰也是它的宿命。这里用梧桐树比喻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转折来了:幸好遇到懂行的君子(幸蒙君子听),用这烧焦的木头做成琴,装上蚕丝弦(弦以园客丝),用寡妇的耳环当琴徽(徽以九寡珥)。弹奏时虽然声音苦涩(一弹再三叹),但君子并不嫌弃(危苦不余鄙)。

接着对比:皇宫里正在演奏盛大音乐(是时帝张乐),但这把焦木琴却默默弹着山水之音(此器独渺默)。它的琴声像高山流水(峨峨复汤汤),但没人真正欣赏(谁不充其耳)。

最后用"黄金铸子期"的典故(传说伯牙为纪念知音钟子期用黄金铸像),表达"真正的知音本就难得"的感慨。

全诗妙在:
1. 用烧焦的梧桐木比喻被埋没的才华
2. 用"山水之音"对比"宫廷雅乐",暗讽世俗不懂真艺术
3. 最后用子期典故,道出千古文人"知音难觅"的惆怅

就像现在有才华的人发短视频,可能还不如网红跳热舞的点击量高,但只要能遇到真正懂你的人,就值得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