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次韵夏编修

六经在天下,浩瀚若河汉。
东流竟日夜,万世资溉灌。
辽哉去圣久,原远末益散。
竞持郢书说,孰别鲁鼎赝。
鸡鹖物之微,犹自了晨旦。
云胡有目人,莫睹星宿烂。
新安巨子出,毫缕密分辨。
嗟予童而习,弱质少勇悍。
续绠钩其深,事倍功未半。
吾乡有奇彦,京国逞纵观。
顾予齑梦中,快甚汤液汗。
妙句发心声,严严气魁岸。
相期五色瓜,剖实得犀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以及作者对学问的敬畏和追求。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经典的伟大与传承的困难 开头把儒家六经比作浩瀚的银河,说它们像河水一样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哉去圣久"),真正的经典精神逐渐散失,就像古董市场上真假难辨的文物一样(用"郢书鲁鼎"的典故比喻后人胡乱解读经典)。

2. 学者的责任 诗中用"鸡鹖"(鸡鸭)都知道按时晨鸣作对比,讽刺有些人虽然长着眼睛("有目人"),却看不清经典如星辰般灿烂的真谛。这里夸赞"新安巨子"(可能指朱熹)能细致辨析经典真义。

3. 作者的求学态度 作者自谦从小学习经典,但资质有限("弱质少勇悍"),像用短绳子打深井,费很大功夫却收获有限。这里用生活化的比喻表现治学的艰难。

4. 对同乡学者的敬佩 提到家乡有位杰出学者("奇彦")在京城游学,他的见解让作者如服良药般畅快("快甚汤液汗")。形容对方的诗句发自内心,气势雄伟("严严气魁岸")。

5. 共同追求真知的愿望 最后用"五色瓜"的典故,期待和这位学者一起剖开经典,像切瓜见瓤那样探寻其中的真谛("剖实得犀瓣")。

全诗用很多生活化的比喻(银河、河水、鸡鸭、打井、切瓜等)来讲读书治学的大道理,既表现了经典的崇高,也坦承研究的艰难,更表达了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欣喜。最打动人的是作者那种真诚的求学态度——明知困难仍坚持探索,遇到良师益友就虚心求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