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篇
太滇以西三巨石,错列荆榛对孤驿。
文彩天开海岳图,面面晶光盈十尺。
吁嗟此石生点苍,云谁置之古路傍。
停车顾盼日将晏,仆夫语罢泣数行。
往年天子新明堂,厥材万国争梯航。
燕山之石白胜玉,何求此物劳要荒。
守臣当日功名亟,檄书夜飞人屏息。
程途初不计山谿,男妇征佣无汉僰。
鞭石难寻渤海神,凿山谁是金牛力。
那许终朝尺寸移,积尸道上纷如织。
中兴令主尧舜姿,一苇圣德超茅茨。
天门万里竟不知,几使黔南无孑遗。
君不见旅獒古训老臣策,枸酱虽甘亦何益。
三石<石含>砑风雨深,千载行人增叹惜。 石含>
文彩天开海岳图,面面晶光盈十尺。
吁嗟此石生点苍,云谁置之古路傍。
停车顾盼日将晏,仆夫语罢泣数行。
往年天子新明堂,厥材万国争梯航。
燕山之石白胜玉,何求此物劳要荒。
守臣当日功名亟,檄书夜飞人屏息。
程途初不计山谿,男妇征佣无汉僰。
鞭石难寻渤海神,凿山谁是金牛力。
那许终朝尺寸移,积尸道上纷如织。
中兴令主尧舜姿,一苇圣德超茅茨。
天门万里竟不知,几使黔南无孑遗。
君不见旅獒古训老臣策,枸酱虽甘亦何益。
三石<石含>砑风雨深,千载行人增叹惜。 石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三块巨石的故事,通过它们揭露了古代统治者劳民伤财的暴政,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开篇描写三块巨石矗立在云南滇西的荒野驿站旁,石面光滑如镜,像一幅天然画卷。这些石头原本产自点苍山,不知何时被人搬到路边。诗人停车观赏时,听仆人讲述这些石头背后的血泪故事——原来是为了修建皇帝的新宫殿,官员们紧急征调各地奇石。
诗中用对比手法批判统治者的奢靡:燕山白玉已足够华贵,为何还要从偏远地区强征巨石?官员们为了立功,连夜发公文征调民夫,不顾山路险阻,强迫各族百姓(汉人和少数民族)参与运输。石头太重难以移动,路上累死的民夫尸体堆积如山。
后半段讽刺所谓"圣明君主"的虚伪:皇帝号称有尧舜般的美德,却对万里之外的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差点让贵州南部百姓灭绝。最后用历史典故(周朝召公劝诫君主勿贪远方贡品)点明主旨:统治者贪图享乐只会祸国殃民,就像这三块巨石,历经风雨依然矗立,成为千年过客叹息的见证。
全诗通过具体物象(三块石头)展开宏大叙事,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批判完美结合,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既有对权贵的尖锐讽刺,又有对百姓的深沉悲悯,展现了古代诗歌"借物讽喻"的典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