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昭州城楼即事

两江穿石壁,叠嶂倚孤城。
舟向猿边下,人于鸟上行。
岩幽谷雾暝,野旷戍烟平。
薄暮楼笳发,栖栖旅客清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州城楼的壮丽景色和旅人的孤寂心情,画面感极强,读起来像在看一部山水纪录片。

开头两句就像航拍镜头:两条大江从陡峭的石壁间穿过,层层山峦环抱着这座孤零零的城池。用"穿"和"倚"两个动词,把静止的山水写活了,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间四句是特写镜头:小船从猿猴出没的悬崖边驶过,行人走在比飞鸟还高的山路上。幽深的山谷里雾气弥漫,开阔的原野上烽火台的烟柱笔直升起。这里用"猿边"和"鸟上"的夸张对比,突出地势险要;"雾暝"和"烟平"的明暗搭配,营造出朦胧又开阔的视觉效果。

最后两句突然转入夜景:黄昏时分城楼响起胡笳声,漂泊的旅客感到分外凄凉。前六句的壮美山水到这里突然收束,用音乐声(笳声)和情感(栖栖)作结,就像电影从宏大场景切换到人物内心特写,让读者在欣赏完美景后,突然体会到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全诗最妙的是空间感的营造:从江面到山巅,从谷底到原野,最后收束在城楼一点,就像用无人机先拍全景再聚焦到人物。而"猿啼鸟飞"的活泼与"薄暮笳声"的寂寥形成反差,让人感受到再美的风景也抚慰不了游子的乡愁。

0